第一四九章 难民之难(2 / 3)

他从归义侯府拖出来砍头就是打始皇的脸了,自然没人敢提。

感觉自己被摆了一道的始皇帝(翟黎我没有,我不是),将安抚难民的工作交代了下去。

至于为什么是扶苏来负责这个全大昭上下都觉棘手的难民安置工作,自然都是因为扶苏在西魏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好到给了始皇极大的信心。

然而这信心让扶苏只感到如同泰山压顶一般的重担。

安邑城下的难民虽然也多,但毕竟安邑城中本就有魏军为了保障军民生活而堆积的大量物资,再加上扶苏与百里大夫措施果断,迅速恢复了难民们的信心。

更兼有上将军亲领大军为扶苏做后盾,才没有酿成大祸。

即便在那样有利的情况下,西魏境内仍然匪患四起,甚至直到如今,仍有零星的盗匪不时落网。

如前所说,难民数量超过了十万以后,以当下政府的力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妥善安置工作的。那么,古代政府是如何来处理难民潮的呢?

嗯……还是不要学习的好。

东西方两次著名的收容难民措施,都引发了帝国的崩毁。

一次是古罗马帝国收容西哥特难民,直接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另一次是东汉收容匈奴,间接引发了后来的五胡乱华。

因此扶苏的难民安置措施一开始就非常清楚必须将其全部赶回原住地,绝不能放任义渠难民滞留在国境之内。

的确,随着始皇决意在义渠设北地郡,义渠也将会成为大昭的一部分,而在此后义渠人也会归化成为昭人。

但那要在数代不断的通婚、交流之后才能实现,而在现在,义渠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外民。

义渠人现在的确十分恭顺,几乎是指哪儿打哪儿,但在中原王朝衰落之前,匈奴也同样是恭顺于晋王朝的,不是吗?

扶苏的队伍此时所处的位置,是最大的一股难民所经过的地域,据报足有五万人上下,也是受到监视最严密的一股难民。

此时,原本从义渠一路南下汇聚的难民分成了好几股,开始了整体上是向东北,其实漫无目的地行进。

难民开始分裂,聚集在一起的人数减少,看似是好事,其实不然。

之所以他们不再停留在泾水边上等待援助而选择东迁,原因只能是难民们已经失去了对政府救援力量的信心,而这是十分危险的。

这就意味着,想以怀柔手段解决难民问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公子,本地驻军长官求见。”高进来报,打断了扶苏的思绪。

正好扶苏想要广泛从当地获取尽可能多的情报,于是点点头吩咐高进将人带来。

来人四十上下,一身昭军的制式盔甲,面目刚毅。

实际上昭军自上将军以下的各级将领在战场上所穿的盔甲都是完全一样的,并没有电视剧上那般花样百出。

想想看,在一片完全相同的黑色盔甲中,你穿个风骚的银甲银盔,先不说古代只有丧服才能是白色的,单是这与众不同的盔甲,就是在向敌军大喊“向我开炮”。

来人跟着高进身后来到扶苏马前数米处停下,抱拳行礼,“都尉闯,见过公子。”

扶苏点点头算作还礼,“都尉来得正好,跟我们讲讲这几日的具体情状吧。”

“正有此意。”闯先是一口答应,然后似乎又想起了什么,面目扭捏了片刻后再度抱拳,“额,闻知公子亲来,我军上下,那个,都倍感鼓舞,倍感鼓舞。”

难为这个莽汉不知从哪儿学来的恭维了,扶苏只是笑了笑并未拆穿,“嗯,先说正事吧。”

“唯。”提到正事,闯的口齿立刻就清晰了起来,“我军奉命在此处驻扎之后,未敢怠慢,急设关卡五处,控制住了十里之内的渡口和几处能够勉强渡人的浅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