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这种东西是很多人都懂得烧的,效率高就代表着成本低,当产品没有技术门槛的时候,成本就能成为我们的优势。”
李有为半懂不懂的应了声“哦。”不过懂不懂都没关系,反正柳韵怎么吩咐,他就怎么做是了。
但实际上柳韵想多了,对这个时代来说,效率一点都不重要。
砖瓦这种东西太重,运不远,市场就附近的几条村,造多了没有意义,因为市场很容易饱和,加上不稳定因素太多。
比如今天有人起房子,砖瓦消耗多忙不过来,明天没人起房子了,砖瓦就卖不出去。
起房子一般都会集中在农闲时段,在那之前必须囤积一批砖瓦备用,其余时间段都是烧陶器比较多,因为陶器能卖到县城去,市场规模大,不容易饱和。
不过现在恰好是农闲时段,砖瓦供不应求,这个时候提升效率倒是挺合适的。
第一步当然是缩短瓦胚干燥的时间,柳韵围着陶窑转了几句,顿时就有主意了“我们可以把窑的余热用上。”
东北人都知道火炕,但那只是一个炕,柳韵曾经见过一种全屋式的地龙,地面铺上管道,通向厨房。
厨房里烧火做饭,热气就通过管道进入屋里,从另一端排出去,整个地板都会暖暖的,利用的只是灶台烧饭的余热,省柴又方便。
当然,如此一来,灶火就整夜都不能熄,但可以在灶上烧水或者蒸东西,也不会浪费。
敲掉窑的烟囱,用砖铺出烟道,砖与砖之间留下间隙,可以让热风透过,到时砖胚瓦胚摆在上面,间隙里透出的风能直接吹到。
再用竹子削片,搭出拱棚,外层糊泥保温,一间半封闭式的烘干室就完成了,把泥胚全都搬到这里来,只要窑炉生火,热气就会直入烘干室,加速泥胚的干燥。
设想是好的,但没有升火,暂时看不到效果。
就在这时,几架装得满满当当的牛车晃晃悠悠的驶了过来,为首的车夫远远的招呼起来“李大,李大。”
李有为听到声音,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是叫他,这几天被柳韵‘有为有为’的叫,他都忘记李大这个名字了。
李有为显然认识打招呼的人,抬头一看,赶紧应到“七爷。”
在一条村子,能被人省略姓名只称‘爷’的,必然是村中数得上号的人物,来人正是村中族老之一李七,人称七爷。对村中的李姓族人而言,他就是族中长辈。
李七在村里算得上头脸人物,人脉广交际宽,主要买卖大宗商品,粮,柴,建材等等,买进卖出都可以找他,做事也公道,大家都很乐意找他帮忙。
看到李有为,李七的目光又转到柳韵的身上,打量了两下,点点头,脸上现出了沉重又略有些忧虑的神色说到“大石家的,我今天刚回到村就听说了大石的事,唉,这真是……。”
估计他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洗脸时栽井里淹死了,这种死法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让人连同情的念头都生不起,只感觉荒谬。
柳韵收敛自己的情绪,用一种平淡的语气说到“谢谢七爷关心。”
她不得不注意,因为她怕自己开心的笑出来,李大石的死对她来说是好事,万一乐出声来就麻烦了。
“唉……。”李七又唉了口气,踌躇了一会才为难的说到“虽然大石去了,可是人死债不消,他答应刘庄的瓦片怎么办?他可是收了人家订金的。”
“订金?”一听涉及到钱,柳韵心里一咯噔,连忙问到“他收了人家多少订金?订金呢?”
李大石死后,柳韵当时就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搜出了大概三百个铜板,下葬的时候,就花掉了八十个铜板给那几位帮忙的村民过礼,家里就只剩两百多个了。
如果李大石收了别人的订金,收了多少?订金去哪了?难道他把钱藏到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