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左良玉的打算(2 / 3)

进节堂。

“目前局势,诸位都很清楚。楚的安危、三军的吉凶,都担在我身上。本辕少读诗书,由伍卒升至大帅,且受平贼将军之封。时至今日,心力交瘁。你们之中,有何妙计,请赶快说出,让本辕斟酌决定。”

将领和文官们互相观望,没有人站出来说话。等了好一会儿,才有副总兵李国英一人出列,说道“卑职有陋见,不敢贸然说出。”

“有什么善策,只管说出。”

“大帅,近来闯贼伪称仁义之名。李来亨督军甚严,有所谓立斩军令六条,约束极为严格。襄楚之民,受其招引蛊惑,又恐惧我兵杀戮过甚,往往为贼通风报信、运粮抬铳。我兵行于襄楚,如在敌国,贼兵反得安逸。若形势长久如此,则我兵将疲惫于楚民,闯贼反得楚民之利。”

李国英所陈说的“立斩军令六条”,是随营学堂一期生毕业以后,李来亨同他们反复商讨后,结合闯军的具体情况,制订的一套军法。

其一,令军兵男妇不得入乡造取粮食,毁坏民房,掳掠财物及搜操药材铺户并州府县司衙门。

其二,令不许乱捉卖茶水、卖粥饭外小为挑夫,及隐瞒吞骗军中兄弟行李。

其三,令不许途中铺户堆火困睡,耽阻行起,务要前后联络,不得脱队。

其四,令不许焚烧民房及出恭在路及民房。

其五,令不得妄杀老弱无力挑夫。

其六,令各遵主将有司号令分发,不得任性自便,推前越后。

这六条军令涉及军纪的方方面面,甚至管到了士兵的卫生问题。闯军纪律虽然一贯在“流寇”之中,称为最上,但毕竟缺乏明文约束,李来亨逐步制订新的军规法令,对于进一步强化湖广闯军的行军作战纪律,自然起到不小作用。

可是左良玉听到这里,脸色已经完阴沉了下来。李国英话里话外,岂非在讥讽左镇军纪极差?

但左镇兵马盛时有战士四五万人,现在也有三万人,崇祯却只发两万来人的饷额,这兵马吃饭还不得靠“就食于民”来解决吗!

左良玉面色不豫,训斥了李国英几句话。说他不通忠孝大义,擅称响马仁义,有为闯逆张目的嫌疑。还是多亏马进忠、金声桓几人的劝阻,董源也劝说左良玉,方今“办闯”正急,不应因小错处置大将,才让左良玉歇了气。

“据连日细作探报,看来闯贼目前以进攻承天为主。既然德、黄钱粮富庶,那正好,我军可以入枣阳,疾趋随州,攻破德安,然后占领应城、进军黄州。闯军积蓄之钱粮尽入我手,则其先锋之军形如孤悬,欲守则接济已断,欲走则退路不通。到那时,诸将奋起,必可大破贼兵。”

黄澍还是想用德安、黄州两府的钱粮积蓄,来激发左军的斗志。他连番强调德黄富庶,可是左良玉没有直接表态,大将军心中肯定是有了套的御敌方略,只是大家都猪不透他的心思,连心腹谋士董源和他的儿子左梦庚也不消楚。

左良玉嗯嗯了两声,没有直接回答,谈话就此结束。

天明之后,襄阳内外的重要道路上都张贴了“平贼将军”的布告,说他“坐镇襄阳,痛剿流贼”,要百姓“各安生业,勿得惊慌”,并重申禁止谣言和查拿奸细的严令,要士民人等“切切凛遵”。

左良玉吃过早饭以后,在一大群将校的护卫下骑马出了辕门,同黄澍等人查看了襄阳城的城防后,突然将手一握,向黄澍和董源说道“承天城坚,贼必不能克。现今襄阳乏粮,大军虽然四处打粮,可是楚民桀骜、不为我用,粮食困乏至此,不能不为大军找一条出路。我也不能重蹈十四年傅宗龙的失败,理应痛剿李贼,收复随州!”

左镇从开封溃回,军纪太差,现在连开刀打粮都很难继续维持后勤供应。这些因素促使左良玉下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