嵥国凛宗皇城太庙。
嵥自立国以来,已传四世,共历七帝。李戡,本为和帝之子,景帝之庶弟,封贤王。鸿志八年,长籁地龙翻身,举国震荡,景帝抑郁成疾。诏睿王监国,立硕王为皇太弟。鸿志九年夏,镇国侯赈灾不利,致使长籁难民造反,叛军势起。逾月,硕王染疾骤薨,睿王请贤王入京商议立储。次日,景帝宾天,崩于西宫。遗诏贤王登基,于是李戡继位。
李戡而今二十有七岁,丰神俊朗,眉目清秀,少时便具才名,和帝常赞谓之曰幼麟。
与南霈不同,嵥国并非自立称制,而是由前周末帝司马燮禅位。周朝尚黑,为水德,故而嵥国将其承袭下来,皇室亦崇黑色。
与李戡并立而站的,还有一位年纪稍长的青年,其人身长八尺,剑眉虎目,腰佩一方护身玲珑白玉。他乃是当今嵥国异姓三王之一的扶阳王,程潇湘。
“朕要断粮徐州,也未见得韩政慌乱。如今并非火烧眉毛,潇湘何以这般急促赶来?”李戡点燃一柱香火,插在景帝的灵位之前。
程潇湘哑然不做声,只是也燃起一柱香,举过头顶,转而向侧堂走去,立在一块写有镇西庄王的灵位之前。嵥国太庙,与两霈不同,供奉的不仅仅是历代李家皇帝,更有一众王爵。扶阳王之父,爵为镇西王,庄是章帝在位时,所赐的谥号。同年,改封程潇湘之兄程潇煌为扶阳王,镇守东境。
李戡扭头看着程潇湘,问道“杏月之末,太尉走蕴安入南霈,应有两月,怎么不见回信?”
程潇湘回首,相视而笑“太尉与臣期行之时,曾言此去有舍身成仁之念,故而可能是被轩辕玄在宜道就斩了。”
“哦?”李戡稍稍延长了尾音,“那你这可是有护卫不力之罪啊。”
“若太尉罹难延平,臣愿受罚。”程潇湘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太尉不辞平川千里之遥,携拳拳之诚而入南霈,足显我大嵥和谈之意真切。若南人真以为蕴安营寨后撤五里,是甘拜示弱,那么请陛下以臣为征东之帅,奇袭宜道。”
李戡也作讶然之态,心领神会,却是乐不可支。伸指点人,颇与诙谐“朕不准!留着你的劲头日后再用。延江湍急,延平路崎,岂能因太尉再折我大嵥一柱石?”
程潇湘目光灼灼,似真似假“臣此生必当踏破延平西川府,击沉钦州周氏艘!”
李戡略略颔首,不论是镇西庄王,还是先扶阳王,皆是死于延平的战事。他抬手,指向北方,神色凝重“彼时先帝为睿王所劫持,是韩政将朕扶立上位,若不是镇国侯一案,朕实在难以置信,他居然有谋反之意。莫非我大嵥是国运不济,为何总是内有宗室相残,外有强臣窥伺?”
“陛下万不可菲薄,韩政既食君禄,就该履臣下之职。纵然从龙有功,匡扶社稷,但若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该当诛灭!只可惜定北武王马革裹尸之风骨,他竟未曾承袭一二,若是泉下有知,也当怮痛。”
程潇湘顿了顿,续道“臣之所以赶来凛宗,就是想劝陛下,既然可预定北事起,则当速速决心剪除。太尉谋成,则我东军可为讨贼先锋,北上徐州。”
“不急,当下内乱刚肃,灾祸稍平,府库不盈,将士疲惫。而朕以为,韩政尚未铸错,此时师出无名,实难有必胜之把握。”李戡翻眼看人,徐徐说道,“定北武王之死,多有蹊跷,至今悬案。朕素来有觉亏欠,韩政亦有可能因此生隙。”
定北武王,是韩政之父的谥号,卒于和帝九年北伐之役。五万北军,葬身簇狭关外,全军覆没。
程潇湘不以为然,冷哼道“和帝柔远能迩,温厚无苛,岂会有蓄意加害的道理?若将大嵥国运,寄托于韩政一念之间,万一北境一失,则我关中具为鱼肉!”
李戡点头,苦笑一阵,说“也罢,先不说他。朕未诏你,你便敢入凛宗。为何,朕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