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二,宋秋的姨奶奶家办酒,娃儿满周岁,这年头可不就是要大办的。
人这一生,头一个周岁酒办了,那可就得等六十大酒了。
当然,有些人家四十也办,五十也办,端看自己好热闹,或者家里不差这点罢了。
毕竟,这办一回酒,也不是谁家都是赚的。
乡里乡亲的人情,一般都是十文钱的礼金,看办什么酒再添点礼头,比如嫁女儿给红布什么的。
也就顶实的亲戚礼金要多点。
但席面一般至少都要八个菜,有鸡有鸭有肉有鱼的,还要多,要不然,可逗别人笑话你专门办酒还办不起呢!
所以,办酒也不都是赚的。
一大早,宋秋吩咐了王氏几个就在家里,中午自个做饭吃就是,又同眼巴巴望着的阿灵说了会给她带好吃的糖包回来,这才赶着骡车带着老袁氏一起出了村,往下水村去。
刚出了村走上官道,就看到了后头正往这边走的一行人。
正是袁栓子和老孟氏两口子,带着袁成两口子和袁大平,一行五人。
这就是走亲戚家吃酒的不同了,一般都可以全家出动的。
但各家都有各家事的,当然不可能全家都去。
作为当家人袁栓子和老孟氏只要能动弹那是必出席的,上回吃酒他们带过了大儿子两口子,所以这回就是老二两口子跟他们去了。
另外还带了大孙子。
为什么只带大孙子,单独带大孙子,这就是老孟氏这些日子就等着的了。
两厢一见面,寒暄几句,宋秋赶紧让几人都坐下骡车,一起往下水村去。
这就是有车的好处了,不用双脚走路,就是要快上好多。
等他们到了胡家,办席的还在做大肉呢,桌子都还没有摆好,离坐席还早。
胡袁氏见了娘家人,可是高兴,连忙亲亲热热的将人都请进堂屋里去坐,亲自陪着招呼说话。
有儿子儿媳在,今儿也不需要他们两个老的忙活什么。
堂屋里先到的还有胡常山的舅家兄弟和堂兄弟们,还有胡袁氏两个儿媳的娘家人,以及其他的一些亲戚们。
一堂屋的人,热闹闹的,说起话都要把屋顶给顶下来了般。
幸好胡家的堂屋宽敞呢!
都是见过的认识的,大家坐在一起,还是有话说的。
大人们说大人们的,里头的东屋里,专门是小娃子们待的。
胡孟生这个还没成亲的在里头招待,一屋子的娃子,有大有小,宋秋和袁大平一起进去了,找了个位置坐下嗑瓜子看其他娃子打闹说笑的。
她骨子里都是个大人了,当然不习惯跟这些娃子一起玩闹。
刚坐下没一会儿,就有个跟她差不多大的小姑娘凑了过来,“你是我姑家什么亲戚啊?去年洗三酒我来也没见过你呢。”
宋秋看她一眼,听她这话,猜出来这可能是二表婶莫氏的娘家侄女。
她说去年洗三酒,可不就是说去年莫氏生了孩子的事儿?
哪会儿她奶正好在这附近接生,就自个来了,没带她一起。
“哦,这是我姨奶奶家。”
莫大妮一听,恍然点点头,“那算起来咱们是一辈的啊!”
说罢,瞬间像找到了组织一般,高兴得和宋秋说东说西起来。
宋秋被吵的耳膜疼,但听她说话,也觉得有些好笑。
毕竟,这屋里一半的娃子看着跟他们一般年岁的,结果辈分还要比他们大呢。
就比如胡孟生,就大二岁,却大一个辈分。
娃子们搁屋里坐,自然都是坐不住的,不多时,就有人嚷着要出去玩。
作为东道主的胡孟生今儿的任务就是招待这些娃子呢,见状,就道:“我们屋后头的矮坡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