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傅松找了一部车,打算开车出去转转。
农场车队的车大部分都被巡察组开走了,只剩下一辆老掉牙的北京切诺基和几辆皮卡,也没得挑。
黄三角农场面积30万亩,除了场部小镇外,剩下的地方基本都是农田、鱼塘、牧场、蔬菜基地,地广人稀,一些地方路不好走,所以农场的车要么是吉普车,要么是皮卡,不在乎好不好看,关键是实用和耐操。
他和王永宏开着一辆切诺基,带上一份农场的最新地图,在农场里转起来。
9月份,正是秋收的季节,车外道路两旁一片繁忙的景象。
农场的秋收作物主要是水稻、玉米和棉花,由于缺少大型全自动化联合收割机械,大部分工作只能通过小型半自动化机械进行,田间地头到处是手扶拖拉机、手扶收割机以及无数忙碌的临时工。
水稻割倒后需要人工困扎,然后人工装上拖拉机,拖拉机再将一车车困扎好的水稻运往附近的脱粒机。
玉米摘穗机摘完穗后,还需要人工检查一遍有没有漏网之鱼,然后才轮到收割机上场。
几万亩的水稻和十几万亩的玉米,要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抢收完,对于缺乏大型联合收割机的农场而言,显然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看似热火朝天,很壮观,但傅松却心情颇为沉重。
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也很高。
这让他更加坚定了收购东德前进农机厂的决心,贵点是贵了点,但考虑到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他对这个行业还是很有信心的。
再往前是面积长过人肩膀的棉花地,棉花大片大片地绽放。
在今年黄河断流、全省干旱、棉花减产的大背景下,这里的棉花能长成这般模样,着实难得。
这主要得益于农场内部完善的水利系统。
早在农场规划建设之初,就把水利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和重点项目来抓,至少三分之二的资金都砸在了这上面。
投资最大的项目是两座中型平原水库,总投资额4000万人民币,水库库容2500万立方米。
这两座中型水库,加上自然河流引水,再配合良好的渠道防渗措施、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完全能满足农场灌溉需求。
有付出,就有收获,而且收获和付出往往成正比。
所以,当省内无数的面纺织企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减产甚至停工时,远景集团旗下的纺织企业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因为农场就是信心来源和底气!
转了大半天,中午也没休息,最后来到了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
这座示范基地由远景集团和农科院合作共建,面积不大,只有一万亩,主要功能涵盖农作物育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肥料研究。
跟之前去过的热火朝天的农场不一样,基地里静悄悄的,很难见到几个大活人。
好不容易碰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小伙子,赶紧停下车拦住他。
小伙子摘下草帽一边扇风一边问:“你们从场部过来的?”
傅松纳闷道:“你怎么知道的?”
小伙子指着切诺基道:“方圆几十公里,就农场有这种车,好认!”
傅松恍然大悟,笑道:“你们这边的负责人呢?”
小伙子问:“你们找我老师啥事儿?”
傅松一时没反应过来:“你老师?”
小伙子道:“就是孙洪良研究员,我是她的硕士研究生。”
“哦哦哦。”傅松对孙洪良并不陌生,上次来的时候跟她打过交道,是个很直爽的小老太太,“孙研究员一直在这边?”
小伙子道:“从暑假开始就过来了,一直呆到现在,这几个月正好是基地研究工作最忙的时候。“
傅松问:“你这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