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安东·科纳尔教授过去的一生,并总结了他在音乐学和作曲领域的主要成就。
悼词内容很长很详细——这是这个世界的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之一,大多人的寿命少则四五十年,多则五六十年,不幸的人们更短,每个人的生命独一无二,在最后的告别阶段,只要是稍稍在乎死者的人,都愿意多花时间倾听与他有关的一切。
这个世界甚至存在一种叫“记叙人”的职业,专门帮目不识丁的穷人、甚至流浪汉整理一生的经历,撰写葬礼悼词。
是时候了,范宁整理装容,登上圣礼台,坐在了一侧的九尺黑色波埃修斯钢琴前,脱下白色手套放在琴身上。
在最后的时刻,我该为老师弹点什么呢?
在神父的悼词中,他垂下头,闭上眼,踩下踏板,双手抚上了琴键。
感受着指肚上传来的冰凉又细腻的触感,范宁双手轻轻地按下了第一个和弦。
沉重,庄严,悲戚的送葬行进步伐声,与神父的悼词一起在教堂内响起。
他弹的是肖邦《降p.35)的第三乐章。
在前世,熟悉全称的人可能不太多,但第三乐章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它是一首葬礼进行曲。
在范宁前世情绪消沉,或思念逝去的亲人时,他经常一个人默默地、反复地弹奏它。
甚至他想过,在多年后自己去世前,要立下遗嘱,在自己葬礼上播放或托人演奏此曲。
弹奏中的自己,真的感到很难过。
自己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如果老师还在该多好?
在奇异、哀恸、灰暗的送葬步伐之后,乐曲的中段是类似夜曲的温馨旋律,似对死者生平的温馨回忆,犹如疾驰匆匆的脚步中眷念的回眸。
带着脆弱的美好和惆怅的温暖。
范宁回想起了安东老师的一生:
想起了他古代音乐研究上的成就;
想起了他在推动《和声学》和《对位法》独立成科上所做的努力;
想起了他一生创作的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十部弦乐四重奏、三首钢琴协奏曲、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四部交响曲、一部大型教会弥撒、三十多首艺术歌曲和其他的大量室内乐作品和声乐作品。
范宁还想起了,他所了解的部分,安东老师年轻时坎坷的故事,和中年时仅有小女儿在身边的孤独;
想起了他矮小的身材、老土的衣着、虔诚的信仰;
想起了他木讷又敏感、自卑又自信、困顿又洒脱的奇异性格;
想起了他创作生涯中前期的成功,后期的遇冷与不被理解;
想起了自己在他后两部交响曲中所听到的,犹如天体运转般崇高的宏伟声响。
最后想起了他在遗信末尾,祝愿自己“此生与音乐和阳光相伴”。
范宁双眼紧闭,手指弹奏未停,两行清泪终于从眼隙里流出。
温馨的回忆式中段结束,庄严悲痛的送葬步伐重现。
台下有吊唁者开始小声的抽泣,并且越来越多。
“希兰应该哭了,琼会照顾到她的。”范宁心想。
类似于上次即兴演奏的奇妙感觉再次出现,与全体听众建立起丝线般奇特联系,灵感汇聚上身,共鸣发散开来,他觉得自己的灵变得更加强大和独立,但在自己晋升有知者之前,这种提升被瓶颈所约束着。
乐声渐弱,同神父的悼词一并恰好结束,和弦最后的余音久久不散。
礼堂寂静无声,范宁掏出手绢,擦了擦自己的脸。
大量的灵感丝线共鸣振荡,眼前四面八方飘来数字,继续汇入淡金色字幕里,最后停留在了[390/100]。
无法想象这样的积累,在晋升有知者后能变成什么强度,但范宁现在的心情很是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