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长时间待在狭窄的火车车厢里,没法下来活动,确实比较难受,但这也是必须的!无论考虑保密,还是以后他们在基地生活等其它方面,都必须这样。”
谢凯看着眼前又黑又瘦的郑权,心中不是个滋味。
郑权的状况,看来在苏联吃了不少苦。
按理,郑权在苏联可以过得非常滋润,可眼前的郑权,几乎变形了,谢凯也不好多问。
郑权主动给他说了苏联国内不少事。
现在主要是关于列车上这些人的状态。
“技术人员倒没太大问题,主要是他们的家属……大多数家属不是搞科研的,在火车上待了很长的时间。”郑权沉声说到,“在西伯利亚铁路上的漫长旅途,闹腾了好几次,现在在火车上待了半个多月,从来没下车活动过,里面的物资供应再充足,也没法解决精神上的压力……”
郑权希望谢凯能调动飞机,或者其他更快的方式把这些人运到基地。
整列火车非常长,不过列车上人员并不多。
上百节车厢里,有30多节装的技术资料跟各种科研设备。
其他几十节车厢里,最多的也不过只住了20多人。
全部车厢加起来,也不过700多人。
“里面技术专家一共143名,都是技术骨干,不少属于专家级别,由于太过年轻,资历比较浅,加上自己也不善于跟领导搞好关係,不被重视……苏联技术专家实在太多,他们难以有机会展现自己……”
郑权看着谢凯,希望谢凯能重视这事。
车上的那些技术专家,失去任何一名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他为了搞这些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苏联培养这些人或许容易,但是他们能离开苏联,也可能会不愿意帮基地搞科研。
“如果飞机在某处集中降落起飞,很容易被外界发现,不利于基地保密。这年头,国内航班并不是太多……同时,这些苏联技术专家没什么问题,只要能给他们良好实验环境,保证充足的科研经费,就能安心地待下去,但是他们的家属不行。进入基地后,各种配套设施虽然完善,可不是为他们自己的祖国贡献,一直待在祁连山里,你觉得普通人能受得了么?”
谢凯问郑权。
郑权搞的这些人,心中有数。
在祁连山靠近隔壁的山区里面,所有人都是自愿为国家奉献,即使这样,在之前那种生存不下去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想要调离。
现在各种条件好,同样有人想离开。
那里,跟外界完全不一样。
郑权把专家的大体情况向谢凯作了介绍:“这些专家主要是火箭发动机方面的,有不少人熟悉rd170系列发动机,有人蔘与过最新rd180液氧煤油发动机设计工作……”
“这可是好东西,单台推力达到了423吨,有了这东西,我们火箭的运载能力就强了……”谢凯的眼神亮了。
这东西都能搞到,不容易。
“里面有个叫伊万·维克多的火箭发动机专家,负责的是泵后摇摆技术。”郑权补充的话,让谢凯兴奋之情更甚。
泵后摇摆技术,普通人不知道是什么。
随着基地跟航天的各部门越来越深的合作,加上基地现在对航空领域投资逐步增加,谢凯对航天领域的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
泵后摇摆技术,是大推力发动机的敲门砖。
只要解决了这技术,在大推力火箭发动机的研究上,就能取得很大突破。
国内目前连85吨推力的火箭发动机都还没有完全成熟。
从苏联国内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早已达到数百吨。
这些基础,是国内同行没法比的。
yf77氢氧发动机这种用于长征5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