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姜韶华又令马耀宗补了吏部员外郎一职。
上一任吏部员外郎,惨死在宫变中。正五品的官职就这么空缺了出来。马耀宗原本在南阳王府做着正七品的典膳,这一跃就升了四级。
马耀宗虽然年轻,却有宠辱不惊的气度,并未露出狂喜之色,拱手谢了郡主恩典。
张尚书刚吃过挂落,不便再出言反对,连连冲戴尚书使眼色。
奈何戴尚书今日像木雕一般,不言不语也不动。
郡主昨日去了一趟王家,承诺要重用王瑾,给足了王丞相敬重体面。王丞相转头让人给戴尚书周尚书等人送口信,便是张尚书自己也得了口信,在朝堂上不要和郡主作对为难。
戴尚书周尚书都听王丞相的,唯有张尚书,心中忿忿难平,处处给郡主使绊子。
张尚书见戴尚书不理会自己,心里有气,又转头去看周尚书。周尚书直接低了头。
姜韶华淡淡瞥一眼上蹿下跳的张尚书:“张尚书有什么意见?”
为区区一个五品员外郎的官职和郡主争论,属实小题大做。张尚书心里迅速权衡利弊,讪讪应道:“臣没有意见。”
姜韶华继续吩咐,令杨政协助刑部彻查高凉王府东平王府的谋逆一案。
杨政打起精神,拱手领命。心里实在有些遗憾。陈瑾瑜从郡主舍人一跃成了天子舍人,陈长史以后就是实际上的丞相,连马耀宗也跟着升了官。就他只领了一桩差事……
主要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刑部没有出缺,也就没他的位置了。
姜韶华看向崔渡。
崔渡很自觉地上前一步,等着郡主发号施令。
“长宁伯擅长农事,培育改善粮种。这是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事。从今日起,单设农部,由长宁伯任农部尚书。专司培育推广粮种,指导百姓种田。”
崔渡对功名利禄富贵前程不感兴趣,唯一想做的就是自己的老本行。现在郡主特意为他设了农部,他简直心花怒放,立刻拱手谢恩:“臣谢郡主恩典。日后臣一定用心当差,为郡主分忧,令百姓都过上吃饱饭的好日子。”
这就又多了一部尚书?
张尚书习惯性地张口质疑:“郡主,朝廷分设六部,由来已久,每个衙门官署都有一批官员。现在忽然增设农部,是否要设立一应官职?”
戴尚书终于张口了:“郡主准备从何处调拨官员?”
要充实一部官员,不是简单的小事。就拿刑部来说,除了尚书之外,还有左右侍郎,另有两位郎中四位员外郎等等,加起来共有四十多个人。
农部需要设多少官职?官员从何而来?是直接调拨,还是另行选拔?这都是大有讲究的事。也会直接影响到朝堂格局。
身为老臣,天然地排斥过多的变动。
户部纪尚书咳嗽一声,委婉地张口表示国库长期空虚,只怕无力支应忽然多出来的用度开支。
董尚书和丁尚书,则纷纷对郡主设立农部的苦心表示支持。理由也极其正大光明:“农事是国之根本。南阳郡百姓富足,家家都有余粮,新粮已经在北方推广开来,这都是长宁伯的功劳。郡主重视农事,设立农部,是让长宁伯一展所长,这是惠济所有百姓的好事。”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地出言,各持已见,心里到底有没有嘀咕“女帝就是麻烦还没登基就要提携夫婿”就无人知晓了。
姜韶华耐心地听了片刻,待众人都发表过意见了,才道:“诸位的顾虑,本郡主心里都清楚。”
“首先,设立农部,是为了更好地推广新粮和改进后的粮种。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本郡主并无私心。”
“其次,农部和六部不同,不需要那么多官员。除了长宁伯之外,再设两个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