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秦国特色婆罗门制度(2 / 2)

大汉西域王 刘龑 1195 字 2个月前

人一员。如此一来,他们头上那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阶层限制之顶便会烟消云散,再无阻碍。

而对于汉人自身而言,其种姓并非一成不变、固化僵化之物,反倒是如潺潺流水般灵动自如,拥有诸多向上攀升的途径,可以借此来改变自身所处的社会阶级地位。

这一点,对于那些自幼深受周礼分封制熏陶的汉人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难以领悟之事。毕竟,秦国当下所施行的政治体制乃是中央集权与藩王分封相结合,犹如西周初期那般模样:将皇亲国戚以及功臣显贵册封为诸侯,委以重任,令其代为治理那些眼下尚无法直接掌控的广袤领土。

谈到种姓问题,其实质无非就是个人的出身背景罢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这种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然而,直至科举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并走向成熟之际,方才迎来了根本性的变革。

如今的秦国,汉人数量尚且匮乏,教育水平亦仅停留在最为基础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层面,尚未具备孕育出科举制度这般先进选才机制的土壤与环境。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大汉所采用的选拔人才制度——察举制,在秦国却是从未被推行过的。相反地,秦国实行了一种独特而先进的教育体系,即学院制。

这个制度犹如一座巍峨的金字塔,由底部的蒙学(相当于现代的幼儿园)开始,逐步上升至县学(类似于小学阶段)、郡学(可类比于中学层次),最终到达顶端的大学以及专门培养军事人才的军校。

在这一整套严谨有序的教育系统中,每一个层级都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学生们必须通过层层严格的考核与竞争,才能顺利晋升到更高一级的学府。

当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大学或军校时,将会面临更为广阔的知识领域和专业化的课程设置。这里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还有众多针对国家治理所需的官吏以及军队指挥所需的军官而设立的特殊专业。

这些专业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兵法、战略等各个方面,旨在培养出具备全面素养和卓越能力的未来栋梁之才。

一旦朝廷、地方政府或者军队出现职位空缺,急需补充新鲜血液之时,便会依据相关规定组织公开考试。

届时,那些经过多年寒窗苦读且成绩优异的学子们将有机会一展身手,凭借自己扎实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脱颖而出,从而踏上仕途之路或是投身军旅生涯,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大汉西域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