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匈奴(6)(1 / 2)

大汉西域王 刘龑 1069 字 2个月前

在秦军忙于试验各种新型武器和装备的时候,匈奴人的进攻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大量蛮族步兵的猛烈攻击下,外城墙那原本坚固的木质墙体逐渐变得破损不堪,防护能力大幅下降。

此时,内城的城墙包砖工程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只要鞠易能够坚守半个月,等待墙体完全干燥,那么外城墙的作用将会被大大削弱。那时,秦军便可退守内城,以更好地抵御敌人的进攻。

然而,大量蛮夷士兵的消耗让匈奴人也开始感到吃不消。这些蛮夷来自于各个附属部落,如果他们的损失过于惨重而无法取得胜利,这些部落很可能会选择迁徙、逃离或向秦军投降,从而脱离匈奴人的统治。

当内城的城墙彻底干燥时,鞠易在得到刘胥的同意后,决定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他命令士兵们趁着夜色悄悄向外城墙泼洒火油,并迅速撤走城头的防御武器。随后,他们点燃了火油,熊熊大火瞬间燃起,照亮了夜空。

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给匈奴人和蛮族带来了巨大的不解,为秦军争取了时间来重新布置内城的防御工事。

占据了产油地的大秦帝国,对火油这种珍贵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并逐步配备了大量的火油武器。其中,秦军用于防御的火油筒——唧筒,其实源自于原本的大汉时期的一种灭火器械。

唧筒作为一种早期的水泵装置,可以通过竹筒和棉絮之间的来回运动来吸水并喷水。它可以看作是后世活塞泵的前身,原理类似,但构造更为简单。

具体来说,唧筒就像是一个大型的注射器或针管,通过吸取火油并将其挤出来,实现将火油喷射到城墙下方的敌军身上的目的。当火油被喷射到敌人身上后,只需扔下火把或者使用火箭将其点燃,就能引发熊熊大火,给敌军造成巨大的伤害。

此外,秦军还准备了大量用水囊装载火油的方式,通过人力或投石车将这些装有火油的水囊投掷出去。这种方法相对较为简单易行,是最常见、最容易操作的火油使用方式之一。当然,还有一些更复杂但威力更大的火油应用方法存在,但由于技术难度较高且成本较大,所以并没有像上述两种方式那样广泛普及。

熊熊烈火燃烧了整整一天,最终还是被一场倾盆大雨扑灭。这场大雨不仅熄灭了大火,还浇灭了匈奴人刚刚攻破外城墙时的兴奋之情。当他们抬头望向更高大的内城墙以及那包砖后的坚固程度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畏惧之感。

三位匈奴王子不得不暂停了进攻,因为他们麾下的蛮族部落已经无法再承受更多的伤亡。于是,这些部落被允许返回自己的部落进行休整,而更远的部落则开始被调集起来,准备参与到下一步的攻城战中。

鞠易展现出了对战争节奏的出色把控能力,这让刘胥感到非常满意。他放心地带着一群美女回到了春岛,并将左贤王城完全交给鞠易,任由他自由发挥。

春岛上的秦军骑兵们等待得有些焦急,大量的马匹因不能肆意驰骋而显得有些烦躁不安。然而,随着刘胥的归来和作战命令的下达,军中的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

一旦鞠易那边传来匈奴人开始新一轮进攻的消息,就是骑兵们出征的时刻。刘祎早已将登陆地点选在了格拉纳达一带。

格拉纳达位于内华达山的山麓之下,达若河和赫尼尔河在此交汇,使得这座城市与其他地区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尽管如此,格拉纳达仍然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它的地形多样且临近大海。

刘祎选择在这里登陆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他深知此地人口相对较少,这意味着他的军队可以迅速行动,避免陷入耗时的攻城战之中。通过巧妙利用这个地方,他希望能够让自己的骑兵部队快速机动到右贤王城一带,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