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太子刘焉最近每天都沉浸在后宫之中。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的三位妃子懂得如此之多的知识,这与夫子教导他的完全不同。这使得他开始对原本深信不疑的圣贤之说产生了怀疑,并逐渐动摇起来。
刘胥得知事情的详细情况后,感到非常无奈。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提前数千年改变的。目前,他只能通过帝王的手段来遏制这种情况,并加强宦官和独属于皇室的监察部门的权力。
他命令宦官们对宫内藏书阁中的书籍进行重新梳理,剔除其中夹杂的私人观点和虚假信息。同时,他还以宫廷外男子不方便出入为由,将原本由外官管理的权力移交给宦官管理。这样一来,宦官们就有了更多的权力,可以更好地监督宫廷内外的事务。
此外,刘胥还对少府和内宫的管理进行了划分。宫内的大小事务全部由宦官和女官负责管理,分别由皇帝身边的中常侍和皇后身边的大长秋担任主管。原来属于少府的黄门院、监以及女官六局一司等机构都划归内廷管辖。这样可以避免外戚势力干预内廷事务,保证后宫的稳定。
最后,刘胥让人将原版的诸子百家和历代史书送到太子那里,要求他仔细阅读,并每月写一篇读书心得寄给自己。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太子的学识和思维能力,了解真实的百家思想,还有助于让他了解历史上的兴衰荣辱,明白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皇帝突如其来的这一系列动作让整个朝堂都为之震动,尤其是针对内宫和藏书阁的举措更是引起轩然大波。三省官员们纷纷上书,表达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安情绪。而刘胥则每天都要和大臣们在朝堂上因为这件事扯皮。
然而,在背地里,他也有着自己的计划——悄悄召集那些被打压的平民学子,让他们进入咸阳,并对低级学官展开秘密调查。一旦发现问题,便将其撤职,然后用这些平民学子来填补空缺。
刘胥深知此举必须谨慎行事,因此他将主要目标集中在了最底层的讲师和助教身上,也就是那些负责一线教学工作的学官。至于学校的中上层领导,则暂时没有受到影响。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引起太大的波澜,又能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了让这个计划更加完美,刘胥还召集了各大学的祭酒和博士,邀请他们进入太学参与一场激烈的思辩。这次思辩的主题是:“阉人掌管内宫之优劣”。而他们的对手,则是由内学堂多年来培养出来的宦官。尽管这些宦官的学识可能不如这些文人,但他们有一个永远无法被反驳的优势,那就是“阉人难以秽乱后宫”。
这些宦官为了争夺权力,在刘胥的暗中指点下,开始从史书典籍中寻找那些关于外男淫乱后宫的事例,并紧紧抓住这一点不放。他们不管对方口中说出多少圣贤语录,只要问一句:“你进宫到底是为了什么?”就能把国事之争变成男女之间裤裆里的那点破事儿,然后再通过一番胡搅蛮缠,让这些文人无话可说。
然而,这种明显的夺权行为却让得到百官支持的文人们无法接受。一旦皇宫内外被隔绝开来,那么皇帝将会变得难以控制。因为在历史上,许多宦官专权的例子都是由于皇帝想要加强自己的皇权,与其他势力展开斗争所导致的。这些宦官成为了皇帝的代理人,但他们毕竟是无根之人,所有的权势都来源于皇帝。那么,世家大族和贵族官僚们的权利又源自何处呢?
实际上,对于权力的争夺,皇室与官吏之间永远不会停止。即使到了鞑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皇权的巅峰,皇室与官吏之间的权力斗争仍然非常激烈。
刘胥之所以会将宦官和锦衣卫的雏形提前拿出来,无非就是为了给自己以及子孙后代准备好充足的武器装备,以便日后能够随时调用。
对于这场争斗,他有着绝对的自信,坚信自己将会成为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