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娃儿,当了爸妈,山经,02级04班31人,微信群里一个都不少。还有我们陪伴最久的综合英语老师,却很少聚聚,也很少聊天。各有各的生活与人生轨迹,悲喜不相通,也很难有共同话题。或许,只有回到学校,见到老同学,才会觉得回到当年吧。大学同学,没有初中时候的懵懂青涩,也没高中时候的战友情惺惺相惜和共同爱好映照生命。尤其我们是英语系,二外日语,还有许多选修法律,大家读研究生都专业不同,后续故事各有各的版本,没有样本,只有本我真我的风采。
有的选择固守故里或当英语老师或当公务员,有的选择远离家乡开拓新天地,在“逃离”与“叛逆”、“出走”与“回归”之间,各有各的人生设计和未来延展。
比起初高中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感更弱或更强,每个人经过一二十年历练,无论济南本地还是外地同学,都在不停地追寻或平静下来。安于现状也好,不安稳定也好,搏一个未来,或身心灵安置。
我因为当年早早定了考北大比较文学硕士,大二开始就山经山财山师大山大中文系蹭课,英雄山文化市场、SD省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泡着,所以有一年学校募捐我赶紧快递打包了一些书过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财富与自由带给我们更多充盈与行走江湖孤注一掷的勇气。
经常和济南的闺蜜同学老师相约,每一年都没回去,偶有一次,还来去匆匆,孩子在那个周末学了席慕容的诗歌,那是乡愁与依依不舍。
关于要不要孩子和要几个孩子,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自由,因为我和爸爸都是多子女家庭,虽然是最受宠的那个孩子,他是老小我是老大。但是因为许多成长和养老的问题,我们都在玩儿不要二胎问题上纠结过。因为我学习比较好一直没让父母操心过,工作后顺利在职读研,毕业了他们才知道,后来读博士规划也没商量过,关于要不要出国留学也是自己决定,我也似乎没太多考虑过孩子爸爸想法,因为我从读初中就自己选学校,自己想要的就争取,比如当班长,比如竞选文学社副社长等。工作了更是。我自认为是学习和工作狂,但有了孩子完全不一样,让我所有领导和同学大跌眼镜,毕竟我高三还信誓旦旦成为不婚主义者,一生不羁要自由。催婚催育我都经历过,无数次逃离家乡与家长制的冲动,也做出过许多“出格”的行为。但是我却没有后悔过,因为任何的成长不可替代,任何情绪都有价值。让自己开心点,潇洒点,自由点,我觉得就是我盼望的“成功”,不是金钱名利可以随便定义的。所有选择婚姻和当妈妈的女性都了不起,班级多伦多妈妈羡慕我们家集全家之力培养尘尘,不停调试赛道,早早知道了自己奋斗目标。我也佩服她带三个娃儿牺牲很多。所以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加油!
闺蜜红霞:亭子说她现在过午不食了,都在修仙的路上[笑脸]
左手抱娃右手天下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