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盘点(2 / 3)

准备北上前来张家了。

张家这边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新建书院的工作。五县只有一个实力不强的县学,肯定是不够用的。而且,县学还不具备沟通和连接【太学宫】力量的资格。

那样的话,实在是太被动了。随着乱世格局逐步稳定之后,即使边界间还常有摩擦,小股的战斗经常发生。

不过,三个国家之间,都有相对稳定的区域,在各自朝堂无法完全掌控的情况下,各地的书院更加兴盛了。

科考和晋阶,已经彻底脱离了政权的掌控。

各大世家与各地书院的亲密联手之下,变得势大难制。

彻底尾大不掉了。

张铭舒决定自己家建立一个书院,就叫【新海书院】,地点就定在朐山的山脚下,与海宁城相伴。

附近有郯城那边的东海郡学,曾经有过的书院遗址,北边有兰陵书院,近的有朐山书院,几乎已经找不到了。叫东海书院也不合适。

而白石书院,又已经被其他地方给提前建立了。

琅琊书院的名号,被王氏在南边重建了。

张家又想保留怀仁县学,所以,也不合适叫怀仁书院了。

最后,由张铭舒拍板叫新海书院。

请来的上官家大儒,叫做上官谨言,大儒境的老书生。

他们这一支从上官家分出来,一共兄弟五个。都是书生。战力有限,境界和学术都很不错。

继续阅读

四个弟弟都是【学士境】的书生,也都是老学究了。分别是上官诺言、上官讳言、上官誓言、上官谏言。

最年轻的上官谏言出生的时候,圣统帝还没有登基呢。

如今都圣统五十四年了。

兄弟五人,还有一位母亲在世,下面儿孙两辈,加起来也有几十人。这么一大家子人,要从南方北上,需要打通沿途的关节。

赵孝杰先传信回来,他在南边,请九江太守李铭英出手帮忙,可以一路通关到大江以北。

渡过大江之后,就需要张家自己出力了。

九江郡往北是庐江郡,渡江后可以选择淮南郡、临淮郡、淮阳郡等路线,不过,赵孝杰最终还是建议,再走广陵郡,借道韩氏的地盘。

上官家的背后,是古楚国秘境内的主家,真正是上官大族。不过,那里面的人,很少出力。反而是外面的上官家发展得不错。

不过,没有了主家的约束,外面的上官家各个分支之间,并不团结。

这一年,张家也接连收到了不少噩耗。曾经为家族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两位老灵植师——老陆和老罗,在秋日里携手驾鹤西去了。

然后是关南兴的父亲,关九侗,那个流民出身的武夫,随着张家征战半生,没有死在战场上,但是,却在最近,殒命于一场缉盗的临时行动里。

身上的伤病是部分原因,导致他的实力在不断下滑。化劲归元境的战力,发挥不出一半。在带队围剿一伙进入海宁县的盗匪的时候,战死在一处山林里。

冬天的时候,有接到了孟家的消息,孟元德、孟阳德、孟高德,这三位曾经出手帮助张家的老书生,年纪最大的孟元德,今年也离世了。

这两年,似乎随着赵思琪的离去,整个张家范围内,都陷入到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更新迭代的过程里。

而张铭舒,却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漫无目的的,巡视着北山谷。

与张无双商量着哪里可能出现漏洞,父女两人亲自修改起来。

他虽然状态很不好,不过,也依然在坚持做事。

而家族的事务,已经很少会来烦扰到他了。

张翕已经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家族的事务有儿子张焉桦在帮他解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