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洛阳论战的焦点(2 / 3)

大汉大忽悠帝 郑端木 262 字 2021-06-12

员,疯狂发文,边让、张范等人,岂是浪得虚名……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个现象,议员们敢大声的随便吆喝,但是官员们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所以不方便亲自下场,参与辩驳。然而此时此刻,紧要关头,爱爱卿卿们当然也不能示弱,就算不好亲自出面,可是谁还没个知交,亲朋好友?

尤其是那些在家歇着的名望贤达,一时之间也搞不清楚应该站哪边,有人说选用官吏应该以人品为上,既然官吏们的人品都很好,还要“事务公开”,岂不是“用人有疑”?有人说人品好也不代表才能好,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大家商量着办事,总是更稳妥一些。

也有人说官员管理地方,如果处处掣肘,还如何施政?还有人说,“听证制度”并不会妨碍官员施政,反而可以从旁协助,完善事务。要知道,各级官府与各级议院并非是对立的,如果能够得到府院双方的支持,想必所施之政,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荀彧很郁闷,自己才刚刚当上首相不久,怎么就遇到了这种“天大的麻烦”?且不说“洛阳论战”已经激烈到了何种程度,就是自己每天下班,从南宫里出来,都会有一大票人在宫门外等着自己。有人要劝自己推行新制,自然也有人要自己坚决抵制,往往到最后,那些意见不同之人都能够呛呛起来,自己还得帮着他们劝架!

理智告诉荀彧,实行“事务公开,听证制度”对于施政是有好处的,就像签订“租地契约”之时,陛下说的那样,多找几个人,一起往前趟路,即便是走错了,也能有人从旁提个醒,拉上一把。

但是理智同样也告诉荀彧,实行这个“事务公开,听证制度”之后,各级官员施政之时,的确会有很多掣肘,恐怕难以专心治事,必须得分出很多精力去和民之代表的议员们磨嘴皮子。自己当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想要推行一个新制,整天都得与那些守旧之人,反对一派喷来喷去,试图说服对方。

有那个工夫,干点正事不好吗?

而后,荀彧慢慢的又发现,这一次问题的核心逐渐聚集到了两点上,“人品”与“制度”。也就是为国效力,施政治事,更应该相信官员的人品,还是完善的制度?

荀彧其实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娃,他心里做的最大的梦,就是能够看见大汉安定,繁荣强盛起来的样子。所以这些年无论干什么事,哪怕是扎到流民窝里,和他们一起盖破被、啃糙食,荀彧都毫无怨言。陛下不管走到哪儿,逮谁都喊“兄弟们”,荀彧没有这么“豪放”,但是他也愿意把那些与自己有同样的梦,把那些一心为国的同僚们当成兄弟!

所以他得维护他们的尊严,对吧?

可是汉正军的兄弟们,需要遵守当世之中,最为严格的军纪。身着军装,走在街上,必须要系风纪扣,三人以上,排列成行,否则被各级督教看见,直接就抓走了。那么现在,官员在保持上佳人品的同时,是否也可以接受新制的监督,二者非得是矛盾的吗?

荀彧一时难决,此外也有些埋怨刘汉少。

您是大汉皇帝,遇上这种“天大的事”,别人都拿不定主意,您就应该及时站出来,下一道诏令,说行,或者不行。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问题不是就解决了?何必非要让下边这些人在一起瞎哔哔,多耽误工夫?

然而,这样想过之后,荀彧由不得又想起前事,当初陛下支持自己与屯田百姓签订租地契约,也是没有明说,而是找了一群人论战。再往前……还鼓动过杨首相向银行贷款。也许杨首相急着退休,也是有这个缘故吧,好不容易还完贷款,擦干净屁屁,真怕陛下再推出什么新政,所以,如今的问题就摆到了自己眼前。

…………

南宫,却非殿。

今天很特别,因为陛下要在这里召开大朝会。

这不年不节,不祭祖不拜天的,陛下居然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