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失去了兴趣,有的接受自由、民主、平等之类的近代观点,也可以接受;但还有的幼童与美国的女孩约会,甚致信奉了基督教,这就属于有些出格了。
华东当然不会像清廷那么保守,但留童计划失败的某些教训,还是值得借鉴的。华东当然要比清廷开明得多,什么穿西式服装、剪辫子在华东根本就不算事;而参加体育活动、崇尚自然科学知识、接受自由、民主、平等观点也是华东所提倡的,甚致是恋爱、信奉基督教,华东也不会明确反对,只要是不影响学业,当然也不会支持。
但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本质还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仅仅只靠华东这5、6年的努力建设,能够改变的毕竟只是极小一部份。尽管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青岛、上海这两个目前华东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城市,但他们仍然保留着十分清晰的传统记忆,何况随着留学计划的进展,华东也不可能只从青岛、上海选人,肯定会扩展到其他地区,而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落后,更为接近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形态。而德国是这个时代世界现代化程度最高,科学最发达、工业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留学生到了德国之后,所见所闻,观念难免会受到巨大的冲击,也肯定会产生一些思想观念上的冲突。
而且在旧时空里,中国人的智商、学习能力是公认全球最强的民族之一,只要给他们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国人的成就是决不会输给欧洲人的。而只要是人材,当然是在那里都会受到重视,因此当德国人发现在留学生中有天资聪颖的人物之后,也难免会起留为己用的想法。另外,也不能保证华东的敌对国家,如英国、法国会从中破坏,鼓动留学生背叛华东。
尽管赴德留学的学生都是华东精心挑选,至少在政治上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在留学期间,华东也会加强对留学生的思想教育,但毕竟都没有经受过什么重大的考验,谁都不敢保证在这些留学生中,有人会受到西方现代先进、丰富物资生活的诱惑,而选择背叛华东,因此自然必须要在事先做好充份的预防工作,以备不测之需。
当然这并不表示华东会反对有天赋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继续在德国深造,甚致是参与一些科研项目,但这些都必须是建立在由华东控制的前提条件下,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华东允许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继续在德国深造,参与科研项目,他们才能留下来,如果华东不允许,他们就只能乖乖的回家,没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因为这些留学生的全部费用都是由华东承担的,因此华东有权决定这些留学生的去留命运,而现在华东可没有本钱替别的国家培养人材。
另一方面,华东现在需要的是理工专业的人材,或者是基础研究类专业的人材,相反对文科、艺术之类的人材基本没有什么需求,因此留学的目地必须明确,华东是希望在5、6年之后,收获到一批能够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的科学家、工程师,而不是一批只会耍笔杆子,高谈自由、民主、平等之类观点的所谓大师,毕竞在思想方面,元老们就足够用了。
而德国对此到是十分配合,对华东提出的条件基本全盘接受。毕竟德国的大学教育十分发达,一年多收几百个留学生,根本没什么影响,而且多收留学生,还会增加收入,一名留学生所需的费用,要比一名德国大学生多出近一倍,这还不算前期一年过渡的费用。
当然只赚这点小钱还是其次的,重要的这批留学生在学成归国之后,其中绝大部份人肯定会对德国有较大的好感,等这批人成长起来,掌握权力之后,必须会成为华东中的亲德派,这对德国来说,当然是极大的利好。不过德国也对华东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要约束留学生,参与社会运动。华东也不会拒绝。
当然,除了对德国的这五点条件之外,华东对留学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