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袁世凯的主要职责是在辽东前线协助周馥,协筹淸军的转运粮食饷械工作。而在淸军战败之后,大批脱离了部队建制的溃勇,为害甚巨,滋扰百姓,甚至抢掠官军军需运输队。袁世凯运到前方准备用于武装朝鲜义勇的二千杆枪,亦遭哄抢。因此袁世凯自募勇武,严密缉查,截查收容溃勇,恩威并用,择其尤甚者杀数人,以儆效尤,其余大多数,则酌给川资或押返回部队。在整个甲午战争其间,李鸿章对袁世凯收集溃勇的工作甚为满意。
这些事情也让李鸿章对袁世凯的印像颇好,认为袁世凯是一个有能力、有胆识、可做为、敢担当的干材,日后也必然可成为朝廷的可用之材。甲午战争结束后,李鸿章、联同刘坤一、王文韶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可堪大用,因此袁世凯才得以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可以说没有李鸿章的扶植,也没有袁世凯的今天。
对于袁世凯的举动,李鸿章到也能够理解,他久历官场,当然知道掌握地方大权的重要,而眼看着海外华人要来抢夺自己的地盘,任谁也咽不下这一口气,只是现在的大势如此,袁世凯对海外华人没有任何胜算,而且如果袁世凯因为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而导至从此失势,李鸿章也认为未免可惜了这个人材。
李鸿章心里清禁,庚子国变基本结束了,等朝廷回归北京之后,自己肯定会入主军机,执掌朝政,而现在自己还挂着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等虚职也肯定要另换人选,因此李鸿章打算向朝廷推举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或者是出任总理府衙门。
于是李鸿章发电袁世凯,一方面告戒袁世凯,不要和海外华人再发生冲突了,一方面也暗示袁世凯,等朝廷恢复之后,自己会推荐他入朝为官,山东这块地方,就让给海外华人算了。
李鸿章的意思,袁世凯自然完全明白,虽然李鸿章没有明说会推荐袁世凯的官职,但袁世凯大体也能猜得出来,袁世凯己是一省的巡抚,如果要再进一步,要么是晋升总督,要么就是入主京师为官。
总督、巡抚同为地方大员,但总督的职权范围无疑要比巡要大得多,从品级上来说,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或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则可高配至从一品;而巡抚的官阶为从二品,如果加兵部尚书衔,则可高配至正二品,总督官衔始终要略高于巡抚。清廷将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而清朝在地方上常设的总督只有八个,计有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湖南湖北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后来又设东三省总督,除四川总督之外,其余总督都是管辖着2、3个省。而一地同有总督、巡抚时,都是由总督节制巡抚。
不过现在9个总督中,8个都已经有人,一般朝廷也不会轻易更换,只有直隶总督由李鸿章暂时挂个虚名,不过直隶总督虽为9大总督之首,但因地位特殊,不能完全算是地方大员,严格来说,应是算半地方、半中央的职务,因此这次提升,袁世凯是铁定要入朝为官,当然除了直隶总督以外,入朝之后,袁世凯还有几个不同的去佝,要么是进入军机,要么是出任总理府衙门或北洋大臣,也不排除会同时兼任其中的几个职位。
但无论是那一种,对袁世凯的世途来说,将是一次极大飞越,毕竟袁世凯才刚刚出任山东巡抚二年,就一跃入朝,执掌大权,相比之下,放弃山东,也就算不了什么了。而随着袁世凯的晋升,这些幕僚们自然也是水涨船高,终于等来了出头之日,因此众人听完了徐世昌的电报之后,心里也都颇为激动。只是有些不明白,袁世凯为什么会有愤恼的表情。
袁世凯考虑的要比众人更深一层,自己能够高升自然是好事,但最终还是要失去山东,仍然让袁世凯颇为不甘,因为袁世凯对现在清廷的局势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