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的两艘同型舰也都己经完成了舾装,可以进行海试,因此接舰的官兵休完假之后,都暂时转到新舰去参加试航训练,这样让有经验的士兵参与海试,当然更有保障,同时士兵们也不至于闲着无事,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教给新军。
同时陆军部也向军委和行政院提交了装甲列车和牵引火炮的设计方案。
其实严格来说,装甲列车和列车炮是两个概念,前者是指在铁路沿线对部队进行火力支援和独立作战的装甲铁路车辆;而后者是指架设在铁路轨道上的大型炮种,装甲列车未必要安装大口径火炮,而大型列车火炮也可以独立成编制,不必和装甲列车编在一起。
不过陆军设计的装甲列车是将这两个概念合为一体,一辆装甲列车有12节车厢,呈前后对称布置,前后的首位是一节火炮车厢,分别装配了2门双联105毫米火炮,1门双联125毫米火炮;在火炮车厢的后面是2、3节均为运兵车厢,每节车厢装有1个连的士兵,负责保卫列车的安全,毕竟装甲列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目标,每节车厢装备2门50毫米速射炮,6挺马克必机枪,车厢侧壁开有射程孔,士兵可以在车厢内向外射击,或者下车作战。
再后面是指挥车厢和补济车厢,指挥车厢里除了指挥人员之外,还有医务人员和一部份工程人员,主要是抢修铁路,并装配1门双联75毫米火炮,2门50毫米速射炮,2挺马克必机枪;补济车厢主要是装载食物、饮用水和紧急抢修铁轨的材料、配件,补济车厢不配备武器,最后才是主炮车厢,每节车厢装配两门240毫米40径倍火炮。列车的装甲采用钧质钢板,厚度在50120毫米之间,毕竟装甲列车是陆队支援武器,不必要用更厚的装甲。
本来陆军部是希望安装同战列舰一样的280毫米火炮,但考虑到是第一次制造装甲列车,而大口径的火炮开火的后座力极大,在开火之前,不仅要将主炮车厢与列车脱离,而且主炮车厢还要放下支持杆,支撑住地面才行,因此选择保守一些的方案,只装配240毫米火炮,等第一辆装甲列车制造出来以后,积累制造经验,并测试使用效果之后,再考虑在后面的装甲列车上安装更大的火炮。
其实240毫米火炮也不算小了,和目前海军的拓海号装甲巡洋舰的主炮是同一型号。德国在早期建造的恺撒·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维切尔斯巴赫级战列舰都是使用的这一口径的火炮。
而装甲列车的动力是用两个火车头牵引,每个火车头均配一节煤水车厢,这一方面是增加火车的动力,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再挂几节车厢,运输物资;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装甲列车也可以一分为二,分头单独作战,不过火车头位于两节运兵车厢之间而不是在列车的首尾,这也是为了尽为保护车头的安全。
总体来看,陆军部设计的装甲列车基本就是一个移动火炮车,堪称为陆地战列舰,即使不算主炮的火力也差不多可以和一个团相当,主要是沿铁路为陆军火力支援,保护铁路线和交通枢纽,由于一列装甲列车配备了4个连的步兵,因此还可以独立作战。不过240毫米火炮的射程可以达到2025公里,最大仰角发射,甚致可以接近30公里,这个射程相当可观,而且威力巨大,填药量可以达到40公斤左右,对于陆军攻击敌军的防线、坚固工事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而在牵引火炮方面,陆军部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155亳米重炮团,不属于其他部队,而是视战场情况编入需要的部队作战。
重炮团分为2个机动营和一个普通营、一个机动重炮连。每个机动营配备12门155毫米火炮;下设3个连,每个连装配4门,每门火炮由一辆汽车牵引,而每门火炮配备士兵60人,由两名穿越战士指挥,同时还兼任司机;另外每门火炮还是要配4匹马,主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