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但其生产制造仍然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投入而且费时费力的事情。
就金海镇自身的产量,根本满足不了越来越大的弹药需求。
于是只能不断扩大采购的范围,继金海、登莱二镇辖区之后,金海镇高价采购焰硝的范围,已经沿着运河与海岸扩展到了齐鲁、北直、淮北、江南等处了。
好在到了崇祯十五年,朝廷对于民间私制、私贩焰硝的禁令已经形同虚设了,各地官府根本无力约束,使得金海镇的大范围民间采购行为还能有所收获。
否则,仅靠金海镇自身的硝石产能,他们根本无力支撑一场又一场火器大战。
然而大范围的采购硝磺物资,就意味着大范围的撒银子。
再加上规模和产能不断扩大的金州船厂,需要花银子的地方到处都是,但后方的收入却没有新增的源头。
杨振率军占领九连城后的大批缴获,就地分配给了作战的各路人马。
包括拿下凤凰城以后,本该有所缴获的财物,也都就地赏给了李明时的队伍和入城的金海东路人马。
至于盖州城、熊岳城等地,金海镇军队占领的根本就是一座座空城。
要不是他选择了以土地犒赏军功的办法,还不知道要为这些空城花掉多少银子呢。
但也正因如此,这些地方的作战缴获,不仅没有一分一厘送往后方,而且新的扩军备战计划还需要后方支付大笔开支。
多亏了去年杨振东征倭国所获不菲,否则金海镇后方的财政恐怕已经濒临崩溃了。
然而,面对激增的开支,除了接受沉重的现实,杨振暂时也没有更好的应对之法。
毕竟,扩军备战,移民实边,打造巨舰,以及求购越来越多的焰硝、硫磺,以应对越来越大的弹药需求,都是必须的支出。
当然了,如果说张得贵的报告,还只是让杨振感到喜忧参半的话,那么方光琛从中州战场前线写来的私信,更是让他在大夏天里一下子如坠冰窟。
大明新命记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