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4章 兵分两路(1 / 3)

赵昺记的前世的南水北调工程中曾有报道,说在宋代曾开通襄邑至汉江的漕渠,被专家们成为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最早尝试,也为当前的南水北调工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借鉴。且相关专家考察后最终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此段的走向正与宋代开凿的漕渠走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距不过百米而已。此时他想起了往事,以为这条线也许可用,便发问道。

“属下知晓此事,但襄汉漕渠不可用……”江宗杰上前道,并很快从一叠地图中找出了张地图,并指点着说明原委,让陛下知道详情。

原来早在赵匡胤定都汴京后,为“广军储,实京邑”,解决军队吃粮问题,首先疏浚了汴河、蔡河等河流,把漕运视为经济命脉。当时的汴河,是连接黄河、淮河和长江的主要内河航道,但只能解决长江下游的粮食和物资运输,而长江中上游和汉江、湘江一带的粮食物资,必须绕道江淮由运河转运京都,十分不便。

十余年后太宗继位,漕运更加紧张。太平兴国三年正月,西京转运使程能上书,提出自南阳下向口筑坝置堰,拦截白河引水北上,越过方城垭口,经石塘、沙河、蔡河、睢水,抵达京师汴京,与南方的湘潭漕渠连贯起来,解决南方粮物北运京师之急需。

赵光义采纳程能建议,下诏征发民工及官兵十万人,施工月余,浚渠百余里,经博望、罗渠、少柘山,抵达方城县城东西八里沟一带。然而在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而水不能至。适逢白河上游连降暴雨,山洪暴发,石堰冲毁,漕渠开挖就此停止,使工程半途而废。

端拱元年,赵光义决定再次开凿襄汉漕渠,引白河水北上,工程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沿第一次开凿的路线沟通汉水与汝水的水上通路,另一部分是开凿自荆州入汉水的江汉漕河。漕河大体上自荆门西南至荆州城,经沙洋、潜江狮子口入汉江,但终因地势悬绝而最终搁浅。

所以令人遗憾的是由于两次开凿均未成功通航,这段由白河至八里沟的百余里襄汉漕渠便成为一个“半拉子”工程,加之后来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襄汉运河不久便遭废弃。也就是说当前这条路线根本不能用,让水军参战只能绕行长江了。

“陛下,属下以为可以绕行白水,虽然距离稍远一些,却也比入江的航程缩短六成以上。”看小皇帝满脸失望,江宗杰又禀告道。

“哦,朕知道汝与江置帅兄弟情深,但也不可因私废公!”赵昺听了沉吟片刻皱皱眉道。襄汉漕渠现下是指不上了,可他却也上了心,若是能将其开凿成功,绝对是让后世称赞的工程,不过当下也只能待来日收复中原再议了。

“陛下,属下怎敢妄言。陛下请看我们可以先从徐州沿运河至淮河,然后溯流而上到达汝水,过汝阳后再进入沘水,到沁阳后转入沁河,顺流而下亦可至襄阳。”江宗杰在地图上画出一条航线道。

“江主事,据吾所知沁河下游多泥沙沉积,对航运亦有妨碍,水军大船恐难以通行!”马端临言道。

“汝所知皆是书上所得,而吾不仅在御前办任职,还兼任兵部职方司郎中,掌管天下舆图,知天下江河地理。”江宗杰揶揄地笑笑道。

“汉江北岸少航运之力,南岸通航河流较多较长,大部分河流穿行于比较低缓的山地中,不过,除木马河、月河滩险较少外,其它各河滩险仍然很多,通行船只载重较小,航行十分不易,却也可通航。中游通航支流较多,主要有唐白河、北河、南河、蛮河、利河、丰乐河、梓河、沁河等,其中,唐白河航线最长,北河、利河、丰乐河与梓河航线极短。”

“我大军入淮之前早已遣人进入查明地理,绘制图册,调查江河水情。沁河在冬春之际确如所言由于泥沙淤积,难行大船。但是入夏之后,雨水增多,长江及汉江洪水会向各支流倒灌,常使下游水位提高,水面增宽,且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