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科举考试可真的难啊(3 / 4)

打算让他休息的意思,很快就让朱启进宫面圣了。

而朱元璋这一次让朱启也不为其他。

主要就是为了让朱启继续写他的国策。

在为大明制定了鲸吞北元和高丽的策略之后,论国策这一方面,朱启在朝内自称第二的话,可就没人敢自称第一了。

要知道能够打败北元的将军或许会有,但是敢自信拍着胸脯说,一定能够把北元控制下来的,可就只有辽王朱启一人了。

而且从目前计划实施的程度来看,如果辽王朱启的策略,能够完美的执行下去,而大明能够继续开发北元的话。

让北元百姓们臣服于大明,成为真正的明朝人,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了。

如此厉害的计谋和政策,也就只有咱们辽王殿下能够想得到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让朱启写国策,为大明后续的千秋万代铺垫基础。

本来这事情是应该是他朱元璋来干的,却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了,朱启也是相当的无语。

但朱元璋又是自己的父亲,又是这大明的皇帝,皇帝都亲自开口了,他也不好说什么了。

但写国策论什么的,他也从来都没有经验,那些春秋笔法还有各种各样的文章的句式.

他也不是很懂,就只能以白话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了。

如果对上其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帝王,这么写的话,恐怕会挨训的.

但他这一封策论是给自己的父亲,又是平民皇帝朱元璋。

那就完全没有什么问题了呀.

反而他写这种白话文,朱元璋看着还更加喜欢的.

更何况朱启写白话文的话,推广起来也会方便很多,而且朱启也在打算推广白话文了。

不过推广白话文最大的阻力并非是朝堂政治,或者是政策上而是生产力没错,你没有听错就是生产力制约了白话文的推广。

为什么古代人会写文言文,并不是因为他们平日里说话就是这样。

而是因为用来书写的东西实在是太过宝贵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用的是竹简和布帛。

竹简,制作就不用说了,麻烦之极。

还得有刀一个一个刻,伱要是用白话文慢慢刻的话。

得写到猴年马月,布帛那就是贵的离谱了。

就算是王公贵族,拿布帛来写时间字的白话文,也是万万写不起的。

自然是能多简便就有多简便了,后面虽然发明了纸张,但是纸张的生产规模一直都不是很大。

而天底下的读书人用那么多,如果人人都用白话文的话,那肯定也是不够用的,即便是用文言文作为书写,也经常会出现洛阳纸贵等等这样的情况。

而当你发现生产力提升上去之后,最先提高的也就是识字率了。

原因无他就是因为老百姓们买得起,书本用得起纸砚笔,墨自然识字率就上去了。

毕竟在中国这个地方,每一个老百姓心中,都是想着能够有朝一日,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观点,在老百姓的心中还是非常深入的。

朱启倒是不用多节省了,再花了几天时间写了一个国策论之后很快就递给了朱元璋。

而他的国策论其实也就是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鼓励人才,提高科技水平,仅此而已。

至于说什么对外征服等等这些都是水到渠来的事情了,当你发明出了马克沁,而对方还在用长矛弓箭的时候,征服也就是你想不想的问题,而并非是能不能的问题了。

朱启也将这句话写在国策里面,总之就是一句话,只要能够大力发展生产力。

对内,保证农民百姓们的生活富足,能够吃得饱穿得暖,就不存在颠覆政权。

对外能够保证武力上的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