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心里有这个意思,就想着立即南迁。
从山西到京师来的路太近了,而且十分的空虚。
他一会幻想大同、宣府等地的士卒会挡住贺今朝的进攻。
一会又万分懊恼的认为这些地方根本就没有明军在驻守,贺今朝会毫无阻力的直接进入京师。
就如同高迎祥对他所言的那样,贺今朝会把他从皇帝的宝座拽下来,并且也千刀万剐之类的。
当年他还嘲笑高迎祥一个反贼也配说那种大话,可现在看来着实是难受。
一会他想着洪承畴在辽东大获全胜,自己就有了翻盘的机会。
一会又觉得洪承畴被清军斩杀,落得大败,关锦防线全都丧失。
故而崇祯此时的压力极大,甚至开始仗责一些犯错的太监了。
大环境太差了,总是遭不住个人的胡思乱想。
午饭后。
崇祯继续和李明窨商谈南迁问题。
这种连续召见个别大臣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
可见在崇祯看来南迁之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再不能以寻常惯例对待。
双方一直谈到黄昏时分,崇祯稍微歇息,命近侍在外室赐茶。
到了夜间,崇祯感到关于南迁还有不少问题要商议,又破例在内殿召见李明睿,两人仅隔一个御桉,相对促膝而谈。
“卿奏南迁事,即欲行之,谁可接济?
途间用何等官领兵措饷?
驻扎何地?”
李明睿稍微思考这三个问题回复道:“陛下,济宁、淮安皆是要地,不可不设官,须择重臣领兵,预为之防。”
崇祯颔首:“需要何等官衔?”
“该是户兵二部堂上官。”
“此时兵在关外,大将俱在辽东,调遣甚难,奈何?”
“近京八府尚可招募。
陛下此行,京师须人料理,关外兵不可尽撒,尤其是辽东军将不可轻调,惟有在公侯伯及阁部文武大臣试其才能,再秘密遣之。”
听到这里,崇祯又放松了许多。
朕手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勋贵可以用。
毕竟大明要是亡了,这帮世袭罔替的勋贵也就没了前程,贺今朝那种人根本就不会养着他们。
故而崇祯对于南迁之事,还是极有信心的。
此外双方还就大明的财政等有关问题谈了谈。
到召对结束,李明睿出宫时,已经二更时分了。
再加上崇祯的第一宠臣,杨嗣昌也极为赞同南迁。
留锤匪与清军争夺北方,叫他们相互厮杀。
大明在南方养足力气,等他们决出胜负,想必那个时候,他们也就能编练出许多的士卒。
在杨嗣昌看来,无论是锤匪贺今朝还是清廷皇太极,这两方都比较能打,只要没有大明在中间搅和,他们短时间内谁都奈何不了谁。
想想大明之前几十年都没有剿灭建州女真,且让他们越做越大。
贺今朝想要短时间平定北方,把关外的清廷消灭,短时间根本就不可能的。
大明到了今天的地步,已经掺和不起了。
索性就失地存人,让两方实力强大的去互掐,如同辽金一般,双方损失必然惨重。
这便是杨嗣昌在战败当中得到的经验教训。
大明皇帝与大臣从早到晚秘密商谈南迁,实在是反往常惯例的非同寻常之举。
正如他向李明睿透露的那样,他有志于此久矣!
崇祯是急于南迁的!
在他看来,对于摆脱内外交困的危机,南迁不失为权宜之计,而且几乎是可供选择的唯一最佳方案。
因为长江中游有左良玉号称几十万大军。
江滩一带又有江北四镇的军队,南京比北京要安全得多。